建站频道
    当前位置: 中国美术家网 >> 艺术评论 >> 会员评论 >> 综合评论
      分享到:

      梅振荣:绘形传神铸香魂

        作者:正在核实中..2011-09-19 16:09:05 来源:网络

          (1/3)

          (2/3)

          (3/3)

          中国美术家网--让艺术体现价值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欧阳修的这句诗让梅振荣意识
        到,要画好牡丹,首先要去发现牡丹在形、姿、色、神上的奇处。因此,
        每当牡丹花开时节,她总是走进花丛,朝夕模写,终日不倦,从清晨到黄
        昏都陶醉于牡丹花的身旁,绘其形,领其神,写其色,记其名。长期的观
        察和写生,使她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原本长在花园里的牡丹花,慢慢
        移栽到了她的心中,使她在创作中能做到心想笔到,心笔契合。
            梅振荣这些年来一直追求自己的新路,创出新法。在章法构图上,她
        坚持“远取其势,近取其质”,注重形式美,采取曲直纵横、大开大合的
        表现形式,使花朵与枝叶的穿插、执向、远近、虚实相生,饱满、有张力,
        强调花朵浑然天成的整体感,而不过分刻画花瓣的层次细节。在画法上,
        重在神韵,注重用笔、用线、用墨,把传统的破墨、积墨、泼墨技法熔于
        一炉,创出自己独特的画法。由于她学过油画,还把油画的明暗对比法引
        入牡丹画中,以增强花朵和枝叶的光感变化,浓淡有度,使现代观念与传
        统神韵相交融。
            牡丹花虽然只是遇时而开,过时而谢,对时代的变化和人世的变迁浑
        }然不知,但画牡丹花的人却是身处时世的激变之中。不同时代的画家画的
        I尽管是同一种牡丹,可在画中寄寓的思考、抒发的感情却是全然不同的。
        l梅振荣笔下的牡丹画作,都渗入了她对历史和时代生活的思考,融进了爱
        I憎喜怒之情。在她那幅《(古洛昌盛)》的作品中,她把几朵艳丽的牡丹与代
        表夏商周王权标志的青铜方鼎并放,使轻秀与凝重对比,让艳丽与浓厚相
        映,使人在观画时不由得想到,洛阳这块古老的土地,正在焕发出一种蓬
        勃的朝气。那幅《(铁骨铮铮》,画出了牡丹傲雪的不屈姿态,使人很自然
        地联想到牡丹仙子刚直不阿、富贵不淫、抗旨不从,傲视武则天女皇的铮
        铮铁骨精神。
        收藏界和社会的关注,人们对她的创作给予高度评价。所有的奋斗者最终
        都会得到回报,梅振荣也是如此,荣誉不断地向她涌来:
            1994年,全国牡丹争评国花办公室在北京举办牡丹绘画、书法展,梅
        振荣的牡丹画,受到了观众的高度好评,特邀现场作画二十余幅。时任全
        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妇联主席陈慕华亲切接见了她,并拉着她的
        手说:“见到你的牡丹画我很高兴,今天见到你我更高兴。”
            1995年,她应邀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在会上举办
        画展。她的作品受到了许多国家与会代表的称赞和喜爱,代表们争相与她
        合影留念并收藏其作品。
            1996年,在香港回归前夕,她随中国花协代表团赴港举办个人画展。
        她的牡丹画轰动了香江两岸,她笔下的牡丹花,加深了港人对洛阳、对大
        陆的了解和感情。
            2000年7月,梅振荣受马来西亚大马水墨画协会的邀请,赴其首都吉
        隆坡举办个人画展。展览期间,她将拍卖作品所得的四万元人民币,全部
        捐赠给“洗肾基金会”,受到马来西亚各界人士的尊敬和赞扬。驻马来西
        亚大使关登明先生亲切接见她,作品被大使馆收藏。
            2001年7月,世界奥委会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投票表决2008年奥运
        会的举办城市,梅振荣为了给中国申奥助兴,毅然带上自己的牡丹画作到
        莫斯科举办画展。她的画在莫斯科国立东方博物馆展出后,立即引起了观
        众的注意和喜欢,莫斯科的很多人没有见过牡丹,他们惊叹世界上还有如
        此美丽的花朵,博物馆馆长称赞梅振荣的画展非同寻常的成功。7月13日,
        梅振荣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中国政府举办的申奥成功庆祝大会,受到了李岚
        清副总理的亲切接见。
            2004年5月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受到专家和同仁们的好
        评。
            如今,梅振荣的牡丹画作已被美国、俄罗斯、德国、日本、法国、马
        来西亚、新加坡、韩国、意大利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收藏家
        所收藏,国内不少省市都邀请她前去举办展览。梅振荣的画技已臻炉火纯
        青,又至创作高峰期,她的艺术前途应是不可限量。我们祝愿她的作品在
        中国和世界上的影响迅速扩大,让中国的牡丹通过她的画笔花开遍地香飘
        万里。
            当代中国画坛探索创新之风兴盛,许多画家都在进行自己的艺术探
        求,渴望找到崭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梅振荣
        也是这样,她从油画进入中国画,从不受既定绘画形式的约束,自由穿梭
        于各种绘画技法和观念之间——从工笔重彩到油画,从油画到写意,在她
        所涉足的领域,都有独到的领悟,并以此为基础,通过个人的广取博收和
        过滤提炼,使其化作自己的艺术实践,从内容到形式,从对现实主义物象
        的理解到选择,进行了崭新而全面的实验。收在本画册中的四十余幅写意
        牡丹画,是她这些年艺术实践的结晶,相信会得到画界同仁和广大读者的
        喜欢。
         
         
         
        【编辑推荐】 
        推介人语
        在春色满园的季节里,”国色天香”的牡丹以其美形美色总领群
        劳。不欺弱卉.似有王者风范和大家气度。千百年来,它成为一种繁
        荣富贵的象征.深得中国人民的喜爱。从古至今,钟情于牡丹画者代
        不乏人.举不胜举。画家们藉为牡丹写照表现人的精神情操,甚至于
        把它化作了美满、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艺术符号。”唯有牡丹真国
        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诗中描绘那个时代对牡
        丹偏爱的盛况。而今当代之中国,已由封闭转向开放.由贫穷走向富
        裕,牡丹花受到格外的恩宠应是国运隆兴中的必然,许多画家为牡丹
        造像已成为一种时尚.也是他们丹青世界里不可或缺的表现题材。然
        而.像花鸟画家梅振荣那样,对牡丹花倾注一生的深情和心血进行创
        作和研究者.似不多见。
            我赞赏她的那种矢志不渝的精神和对艺术的独立思考.更赞赏她
        笔下牡丹花语言的内美,现代感和高品味的格调。她善于以水墨画写
        意牡丹,运用水墨渲淡与点线的生动结合、墨色的丰富多变表现主体
        的虚与实,神韵与理气.正如文征明所言:“应是主人忘富贵,故将闲
        淡洗铅华”,以突现牡丹尊贵高逸的品格。她也善于在画中以彩墨沟通
        大俗与大雅.造型饱满,色彩富丽.并以独特的诗思和个性化的表现,
        赋予牡丹花以多样的品格和生命的活力,更接近人民大众祈求富贵平
        安的审美愿望。在梅振荣牡丹画中,无论是水墨还是彩墨,她都以固
        守传统文化精神为前提,坚持以诗、书、画、印的综合整一去组织画
        面.在强调线的韵律节奏、墨色的层次氤氲中,融入了书法用笔的美
        感、题诗的暗示与补充,及印章古朴的形式意味,四者整一浑然化人
        她的牡丹图式之中.使观照者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更有一种精神的
        意味、文化渊源的承传及精神家园的含义。
         
         
         
        【作者介绍】 
        著名花鸟画家梅振荣简介
        =1 952年生于河南省邓州市,毕业于河南大学美术系。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河
        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北京水墨天地书
        画院副院长。1 995年特邀参加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代表大会,2001年特邀参加
        中国政府在莫斯科申奥成功庆祝大会。
        =其作品1 5次入选国内外大型美展,并多次获奖。入选全国大型画集20余册。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全国30多家新闻媒体予以报道。
        1 996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
        1 999年出版《(梅振荣画集]》。
        2000年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办个人画展。
        200]年在莫斯科国立东方博物馆举办“中国牡丹”个人画展。
        2004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More.. 名人堂
        More.. 艺术展览
        • 中国美术家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meishujia.cn,All right
        • 服务QQ:529512899电子邮箱:fuwu@meishujia.cnbeijing@meishujia.cn
        Processed in 0.052(s)   11 queries
        update: